摘要:四川省平武松潘地區危關組及新都橋組黑色炭質巖系是本區重要的含金層位,也是本區金礦的間接找礦標志。其成礦經歷了四個不同的構造成礦演化階段,分別為發生在晚印支造山期前、晚三疊世中-晚期、燕山期、古近紀末等不同時期的構造運動,各時期構造運動為金礦的形成提供了物質來源、構造通道等不同要素。
一、控礦地質因素分析
區內金礦產于塔藏巖群(P3T2T)構造混雜巖和松潘前陸盆地新都橋組黑色巖系中,成礦區帶屬巴顏喀拉-松潘成礦省,壤塘-松潘-平武Au_Fe_Mn成礦亞帶,金礦的區域性展布均受阿壩地塊周緣的一些大型斷裂帶控制,幾乎所有金礦床(點)都或多或少地發育巖漿活動。其地球化學異常特征良好,遙感異常明顯,主要為鐵染異常,呈面狀展布,尋找與構造熱液型銅金礦的前景比較好。
二、找礦標志分析
區內金礦多屬“東北寨”型蝕變巖型、微細浸染型,賦存于塔藏巖群構造混雜巖或新都橋組黑色巖系中,其找礦標志大致如下:
(1)塔藏巖群構造混雜巖、新都橋組黑色巖系為間接找礦標志;
(2)塔藏巖群所在的岷江-松潘斷裂帶為間接找礦標志;
(3)塔藏巖群中的碳質板巖、含碳質絹云英千枚巖為間接找礦標志;
(4)1:5萬地球化學Au、As、Sb、Hg等組合異常和Au綜合異常為間接找礦標志;
(5)黃鐵礦、毒砂、雄黃、輝銻礦和自然砷,為直接找礦標志;
(6)硅化和黃鐵礦化,為直接找礦標志。
三、找礦模型建立
產于上三疊統新都橋組黑色含碳質板巖建造(塔藏巖群)中東北寨式似層狀、脈狀蝕變巖型、微細浸染型金礦,該類型金礦所經歷的四個不同構造成礦演化階段:
(1)晚印支主造山期前的陸緣前陸濁積盆地深海還原相黑色富有機質-霉群狀黃鐵礦泥頁巖型礦源層形成階段。在晚印支造山期前,高度分散在海水中的多源金、砷、銻等親硫成礦元素,在成礦作用下,成礦元素在新都橋組(T3xd)炭質泥巖建造的載體中發生初始沉積預富集成礦作用,形成為區內重要的黑色富有機質-霉群狀黃鐵礦泥頁巖型主礦源層。
(2)晚印支期陸間多層次弧形滑脫-逆沖褶皺推覆造山暨構造動力變質改造預富集成礦階段。晚三疊世中-晚期,發源于南秦嶺區的晚印支期陸間造山運動,形成了總體走向呈近東西展布的多層次弧形滑脫-逆沖褶皺推覆構造帶,致使原本封存于沉積蓋層中的靜態水大量釋放出來,形成可在層間構造裂隙通道中自由流動的變質熱液、催化劑、溶劑和搬運介質;同時激發危關組和新都橋組等黑色礦源層中的易釋放金、砷、銻、硫等成礦微量元素發生活化、溶出,形成為含礦熱液,沿著層間構造裂隙上傾方向緩慢遷移和聚集。與此同時,由區內垮石崖-扎尕山和漳臘-虎牙等南北向同生伸展型深大斷裂組合、雪山和鎮江關等東西向逆沖型深大斷裂組合與褶皺重覆出現的多層次危關組和新都橋組等黑色礦源層耦合成為三維構造成礦系統,促使含礦熱液由深層次高壓高溫區(帶)向淺層次低壓低溫區(帶)側向和垂向遷移、集聚,為熱液成礦作用提供了有利的構造通道和構造圈閉,并由此進入構造動力變質改造預富集成礦階段。
(3)燕山期陸內會聚型復合造山暨熱液金礦工業富集成礦階段。燕山期陸內會聚型復合碰撞造山運動,致使摩天嶺古陸塊與若爾蓋中間古陸塊發生對沖式逆沖推覆構造作用,進而演變成為東西分別以漳臘-虎牙關和垮石崖-扎尕山兩條南北向逆沖斷裂為界、南北起止于鎮江關和雪山兩條東西向逆沖-走滑斷裂之間的一個新生岷江南北向對沖式逆沖推覆構造帶。其中,主要由上古生界-中上三疊統碳酸鹽巖建造所組成的推覆系統,以及其與推覆構造前緣逆沖斷裂帶(或逆沖-走滑斷裂帶)下盤-位于準原地系統最高層位的上三疊統新都橋組(T3xd)黑色含碳質板巖建造疊加改造而成的線形韌脆性動力剪切變形-變質巖帶相對規模最大,切割最深,活動最強,提供的成礦物質也最為豐富和多源化,因此,通常也最有利于淺成低溫熱液成因東北寨式蝕變巖型、微細浸染型金礦成礦區、帶及大型-特大型金礦床等多級成礦構造單元的形成與定位。
燕山期構造動力-熱液成礦作用的重要意義在于:進一步驅動成礦物質再次活化析出,成礦熱液也更加順暢地經由層間裂隙構造通道側向遷移和匯集于垮石崖-扎尕山和雪山等主干導礦構造通道中,自下而上垂向運移至淺表構造層次控礦斷裂下盤-以新都橋組(T3xd)黑色礦源層-賦礦層為主的局部減壓擴容空間和韌脆性千糜巖狀(或強板劈理化)碎粒巖容礦帶中,在斷層有效圈閉、有機地球化學屏障、有機碳吸附和黃鐵礦類質同相置換等成礦機制聯合作用下,隨著成礦溫度和成礦熱液還原硫活度的持續下降,促使金(砷、銻、汞)-硫氫絡合物還原成低價態的自然金和共生低溫熱液成因砷、鐵、銻、汞等金屬硫化物,逐漸沉淀下來,最終形成主要由燕山早期或燕山早、晚兩期熱液成礦作用疊加富集而成并具有工業利用價值的東北寨式蝕變巖型、微細浸染型金礦床。
(4)喜馬拉雅期高原隆起暨金礦表生氧化一次生富集成礦階段。從古近紀末起,先成于晚印支-燕山期的松潘雙向復合造山帶與青藏高原一并進入新構造期快速隆起階段,與此同時,相繼發生于古近紀與新近紀交替之際的喜馬拉雅Ⅰ幕陸內大推覆、早更新世末期的Ⅱ幕大走滑和中更新世以來的快速隆升構造運動,導致先成控礦主干斷裂幾乎無例外地全部再次繼承性復活,同時又新生了一批中小型斷裂,致使古近紀紅盆、新近紀煤盆和東北寨式金礦床等都不同程度地遭受破壞;同時致使金礦床部分暴露地表,經受風化剝失,并在地下潛水面之上富含游離氧和二氧化碳大氣降水的滲濾作用下,形成主要由褐鐵礦+黃鉀鐵礬+次生加大成因顯微-細粒自然金共生礦物組合而成的次生氧化金礦富集帶,并在土壤和水系底沉積物中形成了分布廣泛的成礦指示元素地球化學異常,為區內實施化探找礦提供了有利的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