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17日,荊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在武漢組織召開《荊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專家評審會,由永業行承擔的該項目通過評審。
來自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華中農業大學、湖北省林業科學研究院、湖北省空間規劃研究院、荊州市水利和湖泊局的專家對本項目進行評審。荊州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黨組成員、副局長宋文杰,市生態修復科科長桑運昌;永業行副總裁吳學鋒、自然資源事業群常務副總經理黃長勇及項目組成員參加了評審會。
專家組認為《規劃》是荊州市落實國家生態安全戰略在市域層面的有力探索,符合國家、省、市等上位規劃及相關文件要求,切合地方實際,對荊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工作具有較強指導性和可操作性。有利于摸清區域生態本底,識別主要生態問題,有針對性地提出生態修復策略,部署實施生態修復重點工程,為地區自然資源保護、修復及合理開發利用提供基礎支撐。同意該項目通過評審。
永業行一直秉持“生態優先 綠色發展”理念,緊跟國家政策導向,依托傳統優勢資源,整合自然資源、價值咨詢、生態環境和投資咨詢的專業資源,以“策、規、投、融、建、管、運、信”八字方針為指導,積極探索自然資源保護修復、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修復、自然資源所有者權益實現、“雙碳”目標實現、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等業務,為美麗中國建設添磚加瓦,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再添新力。
項目介紹
《荊州市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下簡稱《規劃》)是《荊州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的重要專項規劃,是對《湖北省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的進一步落實和傳導。《規劃》積極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理念,全面梳理全市生態資源本底及問題,科學確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目標,構建市域生態修復格局,劃分國土空間生態修復分區,提出國土空間生態修復重點區域并部署重點工程,從生態系統整體性和流域系統性出發,筑牢生態安全格局,支撐荊州市經濟社會綠色高質量、科學可持續發展。
?
一、摸清生態本底,識別生態問題
《規劃》充分利用荊州市第三次全國土地利用調查成果、國土空間資源環境承載能力和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評價結果,以調研、座談等方法為主導,摸清自然資源本底要素及生態現狀,科學評估生態系統退化程度和恢復能力,遵循生態系統演替規律,結合自然地理條件和人類活動影響,識別生態問題。
二、明確規劃目標,謀劃總體布局
《規劃》以“山”、“水”、“林”、“田”、“湖”為有機整體,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態修復安全格局,從根本上解決荊州地區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退化的趨勢,使荊州生態環境質量得到總體改善,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穩定提高,生態系統穩步健康發展。
三、劃定修復分區,部署重點工程
(一)修復分區
《規劃》形成五大生態修復分區:長江岸線水土保持及生物多樣性修復區、四湖流域河湖濕地及農產品保障區、洞庭湖流域水生態提升修復區、西南部水源涵養及水土保持修復區、城市化地區生態品質提升修復區。
(二)重點工程
《規劃》部署5大重點工程,14個分項工程,包含85個具體項目,保障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順利實施。
?